[浣溪沙红蓼渡头秋正雨]《浣溪沙·红蓼渡头秋正雨》阅读答案
发布时间:2019-09-24
《浣溪沙 红蓼渡头秋正雨》是晚唐五代词人薛昭蕴的一首词作。我们为大家整理了《浣溪沙 红蓼渡头秋正雨》阅读答案,仅供参考,希望能够帮到大家。
浣溪沙
[唐] 薛昭蕴
红蓼渡头秋正雨,印沙鸥迹自成行,整鬟飘袖野风香。
不语含嚬深浦里,几回愁煞棹船郎,燕归帆尽水茫茫。
[注]含嚬(也作 颦 ):愁眉不展。
《浣溪沙 红蓼渡头秋正雨》阅读题
1.词的上阕的景物描写对感情抒发有什么作用?请结合内容分析。(5分)
2.词的下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?是如何表现的?请简要阐述。(6分)
《浣溪沙 红蓼渡头秋正雨》阅读答案
1.为全词奠定了 种凄迷愁怅的基调。词的上阕描写了一片深秋野渡的凄凉景色。水边嫣红的蓼花,正在秋雨中瑟缩着,沙上成双成对的鸥迹行行远去。(作用2分,结合内容分析3分)
【解析】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景物形象的能力,能力层级为D。
2.词的下阕表达了女子盼归人乘船而返,却一次次希望落空以致绝望的情感。①诗人通过细节描写来体现感情。 不语含嚬 表现了女子期盼的又一次落空; 几回愁煞 说明女子已经无数次地在渡口等待了。②诗人以景结情。 帆尽水茫茫 ,连 棹船郎 也不见了,更不由得生出绝望之情。(感情2分,表现手法每点2分)
【解析】该题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及表达技巧的能力,能力层级为D。首先要明确下阕表达的思想感情,再分析情感表达的方法。 含嚬 , 愁煞 是细节描写;结句 燕归帆尽水茫茫 是以景结情。
《浣溪沙 红蓼渡头秋正雨》赏析
薛昭蕴,字澄州,河中宝鼎(今山西荣河县)人。唐末或五代词人。擅诗词,才华出众。性轻率,恃才傲物, 每入朝省,弄笏而行,旁若无人,好唱 浣溪沙 词 。
薛昭蕴不是画家,但他的这首《浣溪沙》却给读者描绘出了一幅苍凉寂寞的秋雨渡头待人图。词的上片写沙滩上秋雨中的渡头,水边长着紫红色的蓼花,鸥迹成行,描绘出渡头的苍凉、寂寞。在这样的环境中,却孤零零地站着一个盛装的佳人。这三句给读者在听觉上的是风雨声,在视觉上的是暖色的红蓼花,成行的沙鸥足迹和盛装的佳人,在嗅觉上的是佳人和野花的芳香。
但这些并没有使画面热闹起来。秋风、秋雨、红蓼、鸥迹、孤独佳人,使人感觉到的是渡头环境的苍凉和寂寞。第三句 整鬟飘袖野风香 还给读者留下了这佳人站在渡头要干什么的悬念。 整鬟 ,在这里不仅有盛装的意思,还包含着 女为悦己者容 的意思。下片 不语含嚬深浦里 承上启下。 不语含嚬 的人就是上片 整鬟飘袖 的佳人,这是承上。为什么 不语含嚬 ,这是启下,也是词人安排的又一个悬念。紧接着 几回愁煞棹船郎 写佳人心事重重地皱着眉,默默地立在渡头,又不要摆渡、放舟,所以 愁煞 船夫。这里并没有有些注家所讲的要 放船自适 、 临流往返 的意思。 煞 是表示极甚之辞,不过 愁煞 在这里是 为难了 、 难坏了 的意思,愁的分量是很轻很轻的。
词的最后一句,拓开一层讲: 燕归帆尽水茫茫。 说在佳人默望中,燕子归去了,江上的征帆过尽了,剩下的只有茫茫江水。至此,方点明了怀人的主题,暗示了佳人的痴情和痛苦,也解开了上文一个又一个的悬念,结束了全词。最后一句,从表面上看来,燕归、帆尽、水茫茫,都是写景,而深含着的至真至切的怀人之情,却紧扣读者的心扉,一切都在 不语 中。这样以一个饶有余味的画面结尾,既合水乡秋景,又关人物心情,景情俱佳。
《浣溪沙 红蓼渡头秋正雨》作者简介
薛昭蕴,唐末五代词人。字澄州。河中宝鼎(今山西荣河县)人。生卒年不详,依《花间集》序列,当为前蜀人。《北梦琐言》卷十一作薛昭纬,说他是薛保逊之子,新旧《唐书》有《薛昭纬传》,称他乾宁(唐昭宗年号,公元894 898年)中为礼部侍郎。疑昭纬与昭蕴为兄弟。王衍时,官至侍郎。擅诗词,才华出众。恃才傲物,亦有父风。每入朝省,弄笏而行,旁若无人。好唱《浣溪沙》词。有词十九首。